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安大略市市郊,有一個占地 60 畝的小農場,經營這個農場的是 65 歲的蘭迪和他的女兒艾米,蘭迪以他女兒的名字將農場命名為“艾米的農場”。
甘霖科技美國現代農業(yè)深度考察團成員張晨表示,艾米農場如今已經進化到 2.0 版本,不僅堅持做有機公益宣傳和針對孩子的自然教育,還開了一家由農場直供食材的餐廳。蘭迪和艾米通過別樣的經營方式,早已將農場打造成美國小型生態(tài)農場的樣板。
采用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模式是關鍵
據張晨介紹,艾米農場有 4 個特點:門隨便進、活隨便干、菜隨便摘、錢隨便給。每周一至周六,人們可以隨意進出農場,隨意體驗干農活。如今艾米農場在其官網上掛出了預約頁面,開始針對前來觀光的游客收取一些費用(每人每天 38 美元,不限時間),游客可以來體驗干農活或是帶孩子參加自然教育課程。
“農場小商店門前有一塊小黑板,上面寫著當天志愿者來了可以幫忙干哪些活,還提醒人們:天熱別忘多喝水、干活別忘戴手套、臨走別忘帶點菜回去?!睆埑空f,“志愿者來到農場經過簡單培訓,可以和農場的雇傭工人一起種種菜、喂喂雞,體驗干農活的快樂。農場的志愿者多的時候有 100 多人,有人甚至開車 80 多公里來干農活?!?
張晨透露,菜園里時不時有某種蔬菜可以供人們免費采摘,小菜店里的果蔬、蛋類和冰箱里的肉類,還有農場加工的奶酪、果醬等標著價格,旁邊放一個盒子,誰買東西就自己把錢擱在盒子里,自己找零錢,也可以用旁邊的移動刷卡機自己刷卡。
據了解,農場自 1997 年創(chuàng)辦以來,已經接待了附近城市的 30 多萬名中小學生參觀,自己隨便溜達進來參觀的“散客”則不計其數。不論是參觀的、摘菜的、還是干活的,人們來了又走,走了又來。蘭迪說,他之所以讓艾米農場敞開大門,就是希望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聯(lián)系,而且這種做法從來沒有出現過什么問題。
艾米農場之所以與眾不同,與蘭迪的經歷有很大關系。蘭迪在大學里學的是牲畜科學專業(yè),畢業(yè)后在家族養(yǎng)牛場工作。1997 年,家族養(yǎng)牛場破產,他家一下子陷入困境。在朋友的幫助下,他貸款租下現在這個農場,起初主要養(yǎng)家畜,9 年前開始種菜。
種菜以后,農場進入一種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模式。牲畜糞便可以作為肥料還田,土壤越來越肥沃,菜長得比普通農場粗大,連田間的雜草都特別肥、蟲子個頭都比別處大。用田間雜草喂羊,雞在地里吃蟲子,結果羊長得肥、雞下的蛋多。
如今,艾米農場基本使用人力,以節(jié)約能源;采用滴灌系統(tǒng),以節(jié)約水資源;不使用化肥和農藥,以避免破壞土壤里的微生物。在以大規(guī)模工業(yè)化農業(yè)為主的歐美發(fā)達國家,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,像艾米農場這樣的小規(guī)模、精耕細作、多樣化經營的農場才是未來農業(yè)的理想模式。
艾米和她的丈夫布拉德在克萊蒙特開了一家叫尤諾特奧托的餐廳。這家餐廳是一種真正的“餐桌對農場”的體驗,只使用在艾米農場生產的食材,菜單根據每天農場的產出進行調整。
開展自然教育帶來可觀效益
張晨坦言,真正為農場帶來源源不斷客流、促進產品就地銷售、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,其實是艾米農場 20 年來一直堅持做的有機公益宣傳和針對孩子的自然教育。
在自然教育基地里,自然引導師是核心中的核心。艾米農場兩位自然引導師均有著資深的行業(yè)背景,其中一位具有碩士學位,當過老師和導游,主要負責為孩子們組織農場體驗和生命科學體驗活動。另一位是退休的農業(yè)科學教師,已經在艾米農場工作了 17 年。她主要負責為孩子們組織永續(xù)農業(yè)、動物解剖等專業(yè)的科學實踐活動。
據了解,艾米農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共開設 4 堂自然教育課,由兩位教師交替授課。所有自然教育課程,均要提前預約。每個時段最多可接待 120 名學生,最少 10 名。提前預約但不足 10 人的散客,需要現場拼團。沒有提前預約的散客,無法參加自然教育課程。
針對幼兒園和小學生,艾米農場開設了動手體驗課程。學生在自然引導師的帶領下,參觀花園,在有機菜園中采摘蔬菜,學習奶牛知識,親手擠奶、制作奶酪和黃油,體驗動物喂養(yǎng),和農場的動物來個親密接觸。針對初高中學生,重點傳授生態(tài)保護和社區(qū)農場知識,所有的課程完全按照加州教學標準制定。除了常規(guī)的農場體驗課程外,他們還可以學習到土壤改良技術、育苗技術、節(jié)水灌溉技術、作物套種及病蟲害防治技術、畜牧養(yǎng)殖技術等。
艾米農場還經常圍繞自然教育開展活動。從每周的“歡樂游艾米”,春季的“放飛春天”募捐活動,4 月份的西紅柿節(jié)、10 月份的迎萬圣南瓜節(jié),到 12 月份的迎圣誕系列活動,一次次提升知名度,讓艾米農場人氣爆棚。
張晨說:“這里像是一所通向自然的學堂,孩子們在這里學會認識蔬菜、擠牛奶、撿雞蛋,了解食物從哪里來,大人在這里也受到教育,志愿者和參觀者在幫助他人、摘取所需、自覺付費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凈化?!?
(稿件來源:中國食品報)